
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以下簡稱“什剎海片區”)歷史悠久,早在13世紀,蒙古滅金,被稱作金中都的金代北京城宮殿毀于大火,元世祖忽必烈另建新城,白蓮潭(今什剎海)是元大都規劃涉及的最基本依據之一,而皇城自北向南的中軸線也是緊傍六海水系而選定,大都城四面的城墻位置更是依傍什剎海東南岸而建。故民間素有“先有什剎海,后有北京城”之民諺。
同時,什剎海作為京杭大運河漕運北段起點,千帆競泊,熱鬧繁華?!恶R可波羅游記》中記載了元大都的繁華盛景“比較大的碼頭、最熱鬧的景象應集中在離鼓樓最近的銀錠橋、煙袋斜街一帶,最盛時,積水潭舳艫蔽水,盛況空前”。作為北京內城唯一的開放性水域,百年前曾有“谷雨開航,寒露收船”的傳統,成為標志性的文化符號。
什剎海片區約占北京市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面積總和的30%,是所有歷史文化保護區中面積最大的。自元朝定都北京,近800年的歷史文化積淀造就了什剎海地區無法替代的文化氣質和歷史內涵。什剎海區域文保區作為本市重點保護的二十五個歷史街區之一,既是探索北京進行古都風貌保護新模式的重要典范,又是形成歷史保護長效機制的有益實踐。
什剎海區域舊城保護修繕項目,西至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南大街、西四北大街、西四南大街,東至舊鼓樓大街、地安門外大街、地安門內大街、景山東街,南至西安門大街、文津街、景山前街,北至北二環,總占地面積約589.8公頃。主要在區域內開展了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和發展示范區的風貌保護、人口疏解、基礎設施改造及產業提升等工作,實現區域風貌的有機恢復與利用和區域經濟的提升、居民居住生活水平的提高,期望通過努力在什剎海地區實現“創新引領產業、創意激活文化、慢享舒適生活”理念,將什剎海地區打造成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民生工程的標桿。